别的不说,就单单把第二联做对比。
自己的‘百蛮奉遐赆,万国朝未央’,比起陈景恪的‘九天阊阖开宫殿,万国衣冠拜冕旒’,不论是气势还是意境都差了不知道多少筹。
本来他还有些沾沾自喜,觉得自己那首诗写出了大唐的强盛,也表现出了自己的谦虚。
虽然不算特别好,但也在水准之上,此时听了陈景恪的这首才知道什么叫差距。
同时他也终于相信了陈景恪的诗才确实高明,一次两次可以说是巧合,三次四次就是必然了。
更何况第二联实在太相似了,完全可以说是孪生子。如果连这都能巧合,那也太匪夷所思了。
只可能是陈景恪看了他的诗,很喜欢这两句然后化用到了自己的诗里,而且还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。
忍不住提笔把这首诗写了下来仔细欣赏,然后就发现了瑕疵。
‘尚衣方进翠云裘’和‘万国衣冠拜冕旒’两句有重字;冕旒和后面的衮龙意思相重叠。
再仔细看又发现了更多问题,结构不严谨,韵律也不合规矩。
可越是如此他反而就越相信,这是陈景恪当场写出来的。
想来他是因为没有见过大朝会的景象,全靠参考自己的那首《正日临朝》和丰富的想象凭空而写,加上时间仓促以至于犯了这样的失误。
但瑕不掩瑜,这点小失误丝毫无损于这首诗的阔大气象。
一想到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自己上朝时的情况,他就心生欢喜。
忍不住又欣赏了一番,才说道:“景恪之诗才世间少有矣。”
陈景恪依然保持谦虚,道:“先有了大唐之强盛和圣人的正日临朝,我才能写出这首诗,真正值得赞美的应该是圣人。”
这个马屁拍的可谓是恰到好处,诗写的再好又如何,描写的场景还不是我一手创造出来的。
李世民高兴的大笑道:“哈哈,景恪此言过了,比上古圣君差之远矣。”
陈景恪正色道:“上古圣皇只是传说,真相如何谁都没有见过。而大唐的强盛却是我亲眼所见,圣人值得所有的赞美。”
李世民微微一愣,然后欣慰的道:“有你此言,我心甚慰。”
……
今天让他过来可不是谈诗的,又聊了几句李世民就转移话题道:
“你的《老子》我看完了,和传世道德经相差甚大。”
“然相差最大的还是注释,你的注释有太多惊世骇俗之处,若传出去恐使天下盈沸。”
陈景恪回道:“我亦知晓会如此,所以始终不敢让外人知晓此事。”
李世民问道:“就不怕你那位神仙师父发怒?”
陈景恪道:“我已经完成了他给的任务,剩下的就是圣人的事情了,大唐的未来会如何取决于你。”
李世民质疑道:“你就没有别的理想抱负?就不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?不想立德立功立言名留青史?”
陈景恪笑道:“我正在写一部医书,把自己的医术传给天下人。有了这部医书,还有书法以及诗词,应该不难在史书上占一席之地。”
“再说治理国家靠的是明君贤臣和合适的律法制度,这些大唐都有,哪用得到我一个医师操心。”
“我接下来就是享受生活,平平平安舒舒服服的活到死的那一天。”
李世民被噎的半天说不出话来,又是明珠入怀,又是神仙入梦,就是让你过来混吃等死的?
你对得起这么多传说吗?对得起你那个师父吗?
可是他发现自己很喜欢这个答桉,作为创业君主,他很讨厌什么神仙下凡辅左明君这样的戏码。
再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人才是哪来的,天下是怎么得到的了。
合着没有所谓神仙的帮忙,我们就不会成功是吧?
我们一群人拼死拼活打下来的天下,被一个虚构的传说给弄成全是神仙功劳了?
这是对他们最大的侮辱。
现在陈景恪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神仙子弟,反而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成就感。
看吧,连神仙子弟下来都只是给我带了个信儿,就好好享受生活去了。
这说明什么?说明我们治理天下是成功的,连神仙都无话可说。
嗯,如果陈景恪真是神仙子弟的话。
而且这番话也让他想通了一个道理,陈景恪是不是神仙弟子又能如何?
没他大唐依然蒸蒸日上四夷臣服,有了他最多也就是锦上添花。
与其纠结他的身份问题,还不如多想想如何利用好他带来的这些知识。
想到这里他豁然开朗,大笑道:“哈哈,令师若知道了肯定会生气。”
陈景恪回道:“师父的愿望就是华夏文明长盛不衰,这不正是圣人在做的事情吗,他只会高兴。”
李世民颔首道:“华夏之人皆同此心,又何止于令师。不过他传下的老子确实有许多优越之处,不能就此埋没。”
陈景恪心下有些欣喜,毕竟是他带过来的,还是希望能传播出去的,就问道:“不知圣人准备如何做?”
李世民摇头道:“还没有想好,不过不论我怎么做,都要先把它吃透才行。关于你的注释,我有许多不明之处,需要你亲自解答。”
陈景恪说道:“圣人请问,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。”
李世民拿起《老子》注释版,翻到一处折叠起来的地方,道:
“先讲解一下你关于‘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。人之道,损不足以奉有余’的理解吧。”
陈景恪略微一回想这段的内容,就知道李世民为什么要先问这一句了。
因为在他的诠释里这一句和皇权有关,且是抬高皇权法理性的。
组织了一下语言,他开始详细的讲解自己的理解。
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。人之道,损不足以奉有余。
什么是天道?
衣食无忧、想娶妻生子,就是天道。
什么是人道?
吃饱穿暖之后还想穿金戴银吃山珍海味,想娶三妻四妾,想家产亿万,想奴役他人。
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就开始钻营,财富兼并出现,有钱的人越来越有钱,穷人被剥削越来越穷。
然而穷人也是人,当他们活不下去的时候,就会造反把富人杀死重新分配财富。
然后一切归于混沌,开始新一轮的轮回。
但新的轮回日子就一定好过吗?
不是的。
或许动乱要持续数百年,或许出现一个更残暴的人当了皇帝。
不论哪种结果,对百姓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。
这就是为什么说‘兴,百姓苦。亡,百姓苦’了。
如果不想迎来大破灭,就需要有人来行使天的权力。
抑制财富兼并,给百姓最基本的生活保障,让他们有改变命运的机会。
如果能做到这些,就可以把大破灭无限推迟。
谁来扮演天的角色推行天之道呢?
当然是君主。
只有掌握天下大权的皇帝才有这个能力代天行权。
反过来说,皇帝也必须要想办法抑制财富兼并,让百姓活下去。
历朝历代的经历已经证明,百姓活不下去造反导致改朝换代,首先倒霉的就是皇家,之前的皇族被当成羔羊一般宰杀。
所以从根本上来说,皇帝和百姓的追求是一致的……
百姓缴纳赋税服从管理,让国家变得强大,反过来庇护自己。
皇帝只有保护好百姓,国家才能长治久安,才不会被推翻灭族。
如果哪个皇帝搞不清楚这一点,不把百姓当人肆意剥削,纵容高门大户兼并财富。
那等待着他的必将是国家灭亡子孙被屠戮殆尽……
历史已经一次次证明了这一点,没有一次是例外。
……
陈景恪娓娓道来,用最简单直白的话,把对这句话的理解告诉李世民。
这个说法当然是扯澹,皇帝和百姓的利益怎么可能一致?
可时代限制,他不可能公开说皇帝就是最大的剥削者。
那么只能在规则允许范围内,尽可能的为百姓发声,想办法劝说皇帝勤政爱民。
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且不去说,至少比什么都不说要强不是吗。
听完他的话,李世民也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。
他自然知道陈景恪这番话漏洞百出,可这并不重要,天下没有哪种思想是完美无缺的。
真要去找,诸子百家哪一家都有一大堆缺陷。
要是没有缺陷,先秦时期道家和儒家的矛盾怎么会那么大?庄子更是公开辱骂儒家伪君子。
所谓完美,只不过是它一家独大之后的排除异己而已。
我管你说的对不对,只要你敢说我不对,那你就是错的是荒谬的。
此时儒释道三家并存,道家因为李唐推崇成为第一显学,佛教因为广大的基层影响力略逊一筹排在第二,儒家只是老三罢了。
天下还没有形成那种‘唯我独尊’的思想,文人还保持着最基本的理智。
知道先贤的思想也不全面,也有不周到的地方。
李世民也懂这个道理,所以他并没有因为陈景恪的诠释有漏洞就轻视,他更关注的是这种思想里的新意能给他带来多少灵感。
→
第一时间更新《盛世华唐》最新章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