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崇祯皇帝在国破家亡之际,赐后妃白绫自缢,残忍地杀死砍伤自己的亲生女儿呢?虎毒尚不食子,难道崇祯失去江山后,连心智也丧失了? 不是。因为崇祯心里知道,改朝换代,新朝代的统治者都会忌讳前朝后裔,实行打压政策。甚至是斩草除根,赶尽杀绝。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还少吗?
远的不说,就拿赵家宋朝而言,北宋末年靖康之难,就是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例子。靖康之难以后,北宋灭亡,赵家的宗室女子被掳到金国名为“洗衣院”的地方。说白了,“洗衣院”就是供男人娱乐的地方。有的女人被金兵折磨疯了,死了。所以,鉴于此,崇祯狠心将自己的女儿砍杀,就不难理解了。与其落入敌手,沦为玩物,不如让父亲送你走吧。
为了让女儿免于受辱,崇祯狠了心肠将她们砍杀。是啊,山河破碎,柔弱的女儿苟活于世,只能等来敌兵的污辱,贼人的蹂躏。就如崇祯砍伤女儿长平公主的时候问她:“你为什么投生在我家?”身为父亲,却没有保护女儿的能力了,可以理解当时崇祯是多么的无奈。
“送走”女儿之后,崇祯安排亲信官宦真正平安地护送儿子离开京城。他对儿子的态度与对女儿相比,大不相同。他对儿子们抱有期望,期望他们今后励精图治,有一天能光复大明。女子是柔弱的,而男人是睿智又勇敢的,这是世人对两性不同的认知。崇祯也同样这样认为。他觉得如果女儿苟活于世,易遭贼人玷污;儿子以后说不定能在忠臣的帮助下,重新夺回江山。
崇祯望着三个面带愁容的儿子,递给他们百姓穿的衣服,让他们换上。然后吩咐几个太监分别将他们送出皇宫。临走时,崇祯对三个儿子说:“今后有机会,你们当中总有一个能光复大明。”然后挥泪与他们告别。三个尚未成年的皇子哭喊着父皇,不想离开,但是还是被太监劝说着,带领着逃出了皇宫。
这三个皇子被太监带出宫后,没几日都落到了李自成的手里。李自成见这三个孩子竟然面无惧色,心里有些佩服,没有为难他们,只将他们安顿下来作罢。后来李自成兵败,这三个皇子仿佛重获了自由。但是当时时局未稳,他们走散了。
这三位皇子最后都殊途同归。说他们殊途同归,是因为三位皇子虽然被害相差了几十年,但最后都死在满清朝廷手中。
皇长子,也就是太子朱慈烺,他的身份最尊贵,运气和遭遇也最差。从大顺军中逃出后,可能是因为要寻找亲人,他回到了已经掌握在满清手中的北京,找到了自己的外祖父周奎,寄居在周家。
他和自己的姐姐,那个被父皇砍伤的长平公主重逢,姐弟俩抱头痛哭。朱慈烺问姐姐:“姐,你还认得我吗?还记得我吗?”
“姐姐一直放不下你,忘不了你。”
然而外祖父周家人都是势力小人,哪里会保护安置这位烫手山芋?太子的舅舅周绎出面,要刚住了两天的太子马上走人。在乱军当中吃够苦头的太子早就一肚子怨愤,又见到这些臣子加亲人的不忠不义,哪里还压得住火?与自己的舅舅大吵起来,以至于双方拳脚相加,终于惊动了邻里和巡捕,周奎见已瞒不住,便把自己的外孙子举报了。
当时江山已经改姓爱新觉罗,清摄政王多尔衮无端的抓住了大明未来的真命天子,按说应该是喜出望外,可事实上明太子的落网并不那么简单,无论是杀是留都很麻烦。作为外来入侵者,满清一方面为了收买人心,可以礼葬崇祯皇帝,可以善待所有不再抵抗的人。另一方面,对于他们一统中原的障碍决不会手软。可明太子正好处在这两种态度的矛盾之中,若是留着他,明朝的忠臣义士就会心怀希望的打着他的旗号前赴后继。可如果杀了他,满清精心创设的“优待前明遗老后裔”的幌子就会不攻自破。那怎么办呢?
多尔衮不愧是精明的政治家,他很快想出了一个一箭双雕的好主意,那就是——让人指出太子是假的,以“冒充太子”之罪将太子杀掉。于是,一场“认证真伪太子”的闹剧上演了。
首先是亲人指认,太子外公周奎和舅舅周绎,在领会了摄政王的上级意图之后,一口咬定太子是假冒的。长平公主坚持说是真的,被外公周奎打了一个耳光:“你被你父亲砍伤的时候吓傻了,胡说什么呢?”长平公主不再说话。
连你的外公和舅舅都说你是假的,你还说自己是朱慈烺?接着又是让前明皇宫里的太监来辨认真假。
原太子的侍奉太监里,有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指认是真,马上被处死。剩下的几个太监一看,也就说他是假的了。连曾经是太子老师的原内阁大学士谢升也指出是假。朱慈烺当众提醒自己的老师:谢先生,某年某月某日,你给我讲书的时候,说过某件事情,现在还记得吗?弄得谢升哑口无言,怏怏而退。但结果已经出来了,太子,你的老师说你是假的。
“认证真伪太子”的现场还有人坚持说是真的,怎么办?好办,杀!一口气杀了好几个争辩的前明大臣,终于没人敢说话了。
最后,多尔衮斜眼看着眼前的朱慈烺:“你好大的胆子,竟然冒充前明太子。如今天下初定,你冒充太子,意欲何为?押下去,斩了!”
朱慈烺在被押上断头台的时候也许明白了,他来北京看到满清礼葬他的父皇,以为也会厚待他的。这个想法是错误的。父皇受到礼遇,是因为死了;而他是活的,在新的统治者眼里,活着的人总会有野心的。现在,他连一个以前朝太子的身份去死的机会都没有。
皇三子定王朱慈灿,一直以来下落不明。到康熙十八年,三藩之乱快要平息时,定远大将军安亲王,在湘中抓获了一帮乘乱招兵买马的草寇,审问后发现他们还有同党,是一个还俗的和尚,自称叫朱慈灿。
安亲王顺藤摸瓜,将这个还俗的和尚抓获。抓获后,立马审问,结果发现这个和尚供述的情况与真正的皇三子情况极为相像。与顺治八年、十二年、十三年、十六年和康熙十二年打着“朱三太子”旗号起义的诸多皇三太子大不相同,完全有可能是真的朱慈灿。
这回,清朝政府可比刚入关的时候成熟多了,已经是康熙执政时期。康熙皇帝像弹灰一样漫不经心的说道:“那个时候兵荒马乱,朱慈灿年龄幼小,必不能活出来,现在怎么突然就冒个和尚朱慈灿出来?大概是假的。”于是,最后这位“朱三太子”,以一个“打着前明太子旗号,扰乱民心,惑众造反”的罪名,被康熙杀掉了。
就这样,当时逃出皇宫的崇祯的三个儿子,就被清政府除掉了两个。那还有一个呢?他的人生结局如何?
他便是皇四子朱慈焕。皇四子永王朱慈焕应该是兄弟姊妹中最幸运的一个,说他幸运,起码他与其他两位皇子相比,多活了几十年。
当年与两个哥哥失散之后,与一位李自成部下姓毛的将领逃到了河南,种了一年地。后因为清政府清查“流贼”,姓毛的逃走,他只能一个人流浪。后行至朱家祖籍地安徽凤阳,遇到了一位前朝姓王的遗老大臣。这位前明遗老念及皇恩,又见眼前这位皇子衣衫破烂,心生恻隐之心,将他收养在家。为了不招别人过多怀疑,让他和自家人同姓,改姓王,名为王士元。朱慈焕在王家平安地度过几年,免去了颠沛流离之苦。
可是后来,这位前明遗老去世后,王家人对朱慈焕的身份心里知晓,恐招来祸端,婉言劝他离去。没有办法,朱慈焕又过上了流浪的生活。
所幸的是,他飘泊到了浙江,在浙江又遇到了一位前朝姓胡的官员,这位胡大人也是个心念故国的人。不仅收留了朱慈焕,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。从此朱慈焕以余姚“王士元”为名,在浙江靠教书为生。到了康熙四十七年,他已经七十五岁,并且组成了有一妻一妾,六个儿子,三个女儿,还有一个孙子的大家庭。
王士元,不,朱慈焕对于自己的身世一直守口如瓶,除了已故的丈人外,别人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。
但是作为明朝皇室的嫡系子孙,他最终也没能摆脱高人一等的意识:在潜意识里,他依然认为自己是明朝皇子。可惜江山易主,世事多变,现今作为普通百姓的他为此时常郁结烦恼。不仅心里纠结,而且这些纠结还要烂在肚子里,就算有倾诉之人也不能说出自己的秘密。
此时,一位名为念一的和尚在浙东起义,而且打出他朱慈焕的旗号。王士元,不,朱慈焕觉得又气愤又可笑。
他终于忍不住了,在一次饮酒时候,把自己的故事告诉了另一个私塾先生。这位私塾先生装作不信,摇头直言:“王兄喝多了,胡乱说笑呐。”可是定过神来,寻思此事很不一般,于是向官府告发了王士元。这终于使这位隐藏了几十年的前明皇子朱慈焕遭到了灭顶之灾。
一日,王士元从私塾回家不久,一众官兵将王家前后包围。就这样,化名王士元的朱慈焕全家被捕。他的男性家人无一漏网,妻妾和女儿都自缢而死。
朱慈灿被押解到北京,康熙皇帝亲自审问:“你是王士元,还是朱慈焕?"
那个时候不知道朱慈焕是被吓傻了,还是老糊涂了:“我本名朱慈焕,崇祯皇帝第四子。”
康熙一听,心想:人没有抓错。于是又问:“你可曾策谋过造反?可曾参加过造反?”
“我从来没有谋划过造反,更没有参加过造反。”朱慈焕否认自己参与造反,而且康熙这里也确实没有他参与造反的证据。
可是,朱慈焕承认了自己是前明皇子,就只能是死路一条。你的确没有造反,那你没有一点儿造反之心?你又能保证你的儿孙今后不会造反吗?所以,为了大清江山安稳,必须清除你家余孽。可怎么处理呢?让天下人说自己气量小?将前明后裔赶尽杀绝?
康熙皇帝又玩起了多尔衮的那一套,拒不承认朱慈焕的真实身份。于是,清廷九卿在“审讯”之后奏报:“朱三供系崇祯第四子。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。又遵旨传唤明代年老太监,俱不认识。朱三名系假冒,朱三父子应凌迟处死。”
朱慈焕,不,王士元,你自己看,崇祯第四子早在崇祯十四年就已经亡故,而在明皇宫多年的老太监也都不认识你,你又如何说明自己是当年的皇子?显然你是个假的呀!那么,冒充前明皇子,惑乱民心,又欺骗当今皇上......
康熙杀意已定,断难挽回,这些连康熙自己都骗不了的证据,就把王士元老先生-朱慈焕全家送上了黄泉路,朱慈焕凌迟处死,他的六个儿子,连一个孙子,都被处决。
倾巢之下,焉有完卵?崇祯皇帝寄于复兴大明期望的三个儿子,在改朝换代之后,难逃厄运。
远的不说,就拿赵家宋朝而言,北宋末年靖康之难,就是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例子。靖康之难以后,北宋灭亡,赵家的宗室女子被掳到金国名为“洗衣院”的地方。说白了,“洗衣院”就是供男人娱乐的地方。有的女人被金兵折磨疯了,死了。所以,鉴于此,崇祯狠心将自己的女儿砍杀,就不难理解了。与其落入敌手,沦为玩物,不如让父亲送你走吧。
为了让女儿免于受辱,崇祯狠了心肠将她们砍杀。是啊,山河破碎,柔弱的女儿苟活于世,只能等来敌兵的污辱,贼人的蹂躏。就如崇祯砍伤女儿长平公主的时候问她:“你为什么投生在我家?”身为父亲,却没有保护女儿的能力了,可以理解当时崇祯是多么的无奈。
“送走”女儿之后,崇祯安排亲信官宦真正平安地护送儿子离开京城。他对儿子的态度与对女儿相比,大不相同。他对儿子们抱有期望,期望他们今后励精图治,有一天能光复大明。女子是柔弱的,而男人是睿智又勇敢的,这是世人对两性不同的认知。崇祯也同样这样认为。他觉得如果女儿苟活于世,易遭贼人玷污;儿子以后说不定能在忠臣的帮助下,重新夺回江山。
崇祯望着三个面带愁容的儿子,递给他们百姓穿的衣服,让他们换上。然后吩咐几个太监分别将他们送出皇宫。临走时,崇祯对三个儿子说:“今后有机会,你们当中总有一个能光复大明。”然后挥泪与他们告别。三个尚未成年的皇子哭喊着父皇,不想离开,但是还是被太监劝说着,带领着逃出了皇宫。
这三个皇子被太监带出宫后,没几日都落到了李自成的手里。李自成见这三个孩子竟然面无惧色,心里有些佩服,没有为难他们,只将他们安顿下来作罢。后来李自成兵败,这三个皇子仿佛重获了自由。但是当时时局未稳,他们走散了。
这三位皇子最后都殊途同归。说他们殊途同归,是因为三位皇子虽然被害相差了几十年,但最后都死在满清朝廷手中。
皇长子,也就是太子朱慈烺,他的身份最尊贵,运气和遭遇也最差。从大顺军中逃出后,可能是因为要寻找亲人,他回到了已经掌握在满清手中的北京,找到了自己的外祖父周奎,寄居在周家。
他和自己的姐姐,那个被父皇砍伤的长平公主重逢,姐弟俩抱头痛哭。朱慈烺问姐姐:“姐,你还认得我吗?还记得我吗?”
“姐姐一直放不下你,忘不了你。”
然而外祖父周家人都是势力小人,哪里会保护安置这位烫手山芋?太子的舅舅周绎出面,要刚住了两天的太子马上走人。在乱军当中吃够苦头的太子早就一肚子怨愤,又见到这些臣子加亲人的不忠不义,哪里还压得住火?与自己的舅舅大吵起来,以至于双方拳脚相加,终于惊动了邻里和巡捕,周奎见已瞒不住,便把自己的外孙子举报了。
当时江山已经改姓爱新觉罗,清摄政王多尔衮无端的抓住了大明未来的真命天子,按说应该是喜出望外,可事实上明太子的落网并不那么简单,无论是杀是留都很麻烦。作为外来入侵者,满清一方面为了收买人心,可以礼葬崇祯皇帝,可以善待所有不再抵抗的人。另一方面,对于他们一统中原的障碍决不会手软。可明太子正好处在这两种态度的矛盾之中,若是留着他,明朝的忠臣义士就会心怀希望的打着他的旗号前赴后继。可如果杀了他,满清精心创设的“优待前明遗老后裔”的幌子就会不攻自破。那怎么办呢?
多尔衮不愧是精明的政治家,他很快想出了一个一箭双雕的好主意,那就是——让人指出太子是假的,以“冒充太子”之罪将太子杀掉。于是,一场“认证真伪太子”的闹剧上演了。
首先是亲人指认,太子外公周奎和舅舅周绎,在领会了摄政王的上级意图之后,一口咬定太子是假冒的。长平公主坚持说是真的,被外公周奎打了一个耳光:“你被你父亲砍伤的时候吓傻了,胡说什么呢?”长平公主不再说话。
连你的外公和舅舅都说你是假的,你还说自己是朱慈烺?接着又是让前明皇宫里的太监来辨认真假。
原太子的侍奉太监里,有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指认是真,马上被处死。剩下的几个太监一看,也就说他是假的了。连曾经是太子老师的原内阁大学士谢升也指出是假。朱慈烺当众提醒自己的老师:谢先生,某年某月某日,你给我讲书的时候,说过某件事情,现在还记得吗?弄得谢升哑口无言,怏怏而退。但结果已经出来了,太子,你的老师说你是假的。
“认证真伪太子”的现场还有人坚持说是真的,怎么办?好办,杀!一口气杀了好几个争辩的前明大臣,终于没人敢说话了。
最后,多尔衮斜眼看着眼前的朱慈烺:“你好大的胆子,竟然冒充前明太子。如今天下初定,你冒充太子,意欲何为?押下去,斩了!”
朱慈烺在被押上断头台的时候也许明白了,他来北京看到满清礼葬他的父皇,以为也会厚待他的。这个想法是错误的。父皇受到礼遇,是因为死了;而他是活的,在新的统治者眼里,活着的人总会有野心的。现在,他连一个以前朝太子的身份去死的机会都没有。
皇三子定王朱慈灿,一直以来下落不明。到康熙十八年,三藩之乱快要平息时,定远大将军安亲王,在湘中抓获了一帮乘乱招兵买马的草寇,审问后发现他们还有同党,是一个还俗的和尚,自称叫朱慈灿。
安亲王顺藤摸瓜,将这个还俗的和尚抓获。抓获后,立马审问,结果发现这个和尚供述的情况与真正的皇三子情况极为相像。与顺治八年、十二年、十三年、十六年和康熙十二年打着“朱三太子”旗号起义的诸多皇三太子大不相同,完全有可能是真的朱慈灿。
这回,清朝政府可比刚入关的时候成熟多了,已经是康熙执政时期。康熙皇帝像弹灰一样漫不经心的说道:“那个时候兵荒马乱,朱慈灿年龄幼小,必不能活出来,现在怎么突然就冒个和尚朱慈灿出来?大概是假的。”于是,最后这位“朱三太子”,以一个“打着前明太子旗号,扰乱民心,惑众造反”的罪名,被康熙杀掉了。
就这样,当时逃出皇宫的崇祯的三个儿子,就被清政府除掉了两个。那还有一个呢?他的人生结局如何?
他便是皇四子朱慈焕。皇四子永王朱慈焕应该是兄弟姊妹中最幸运的一个,说他幸运,起码他与其他两位皇子相比,多活了几十年。
当年与两个哥哥失散之后,与一位李自成部下姓毛的将领逃到了河南,种了一年地。后因为清政府清查“流贼”,姓毛的逃走,他只能一个人流浪。后行至朱家祖籍地安徽凤阳,遇到了一位前朝姓王的遗老大臣。这位前明遗老念及皇恩,又见眼前这位皇子衣衫破烂,心生恻隐之心,将他收养在家。为了不招别人过多怀疑,让他和自家人同姓,改姓王,名为王士元。朱慈焕在王家平安地度过几年,免去了颠沛流离之苦。
可是后来,这位前明遗老去世后,王家人对朱慈焕的身份心里知晓,恐招来祸端,婉言劝他离去。没有办法,朱慈焕又过上了流浪的生活。
所幸的是,他飘泊到了浙江,在浙江又遇到了一位前朝姓胡的官员,这位胡大人也是个心念故国的人。不仅收留了朱慈焕,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。从此朱慈焕以余姚“王士元”为名,在浙江靠教书为生。到了康熙四十七年,他已经七十五岁,并且组成了有一妻一妾,六个儿子,三个女儿,还有一个孙子的大家庭。
王士元,不,朱慈焕对于自己的身世一直守口如瓶,除了已故的丈人外,别人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。
但是作为明朝皇室的嫡系子孙,他最终也没能摆脱高人一等的意识:在潜意识里,他依然认为自己是明朝皇子。可惜江山易主,世事多变,现今作为普通百姓的他为此时常郁结烦恼。不仅心里纠结,而且这些纠结还要烂在肚子里,就算有倾诉之人也不能说出自己的秘密。
此时,一位名为念一的和尚在浙东起义,而且打出他朱慈焕的旗号。王士元,不,朱慈焕觉得又气愤又可笑。
他终于忍不住了,在一次饮酒时候,把自己的故事告诉了另一个私塾先生。这位私塾先生装作不信,摇头直言:“王兄喝多了,胡乱说笑呐。”可是定过神来,寻思此事很不一般,于是向官府告发了王士元。这终于使这位隐藏了几十年的前明皇子朱慈焕遭到了灭顶之灾。
一日,王士元从私塾回家不久,一众官兵将王家前后包围。就这样,化名王士元的朱慈焕全家被捕。他的男性家人无一漏网,妻妾和女儿都自缢而死。
朱慈灿被押解到北京,康熙皇帝亲自审问:“你是王士元,还是朱慈焕?"
那个时候不知道朱慈焕是被吓傻了,还是老糊涂了:“我本名朱慈焕,崇祯皇帝第四子。”
康熙一听,心想:人没有抓错。于是又问:“你可曾策谋过造反?可曾参加过造反?”
“我从来没有谋划过造反,更没有参加过造反。”朱慈焕否认自己参与造反,而且康熙这里也确实没有他参与造反的证据。
可是,朱慈焕承认了自己是前明皇子,就只能是死路一条。你的确没有造反,那你没有一点儿造反之心?你又能保证你的儿孙今后不会造反吗?所以,为了大清江山安稳,必须清除你家余孽。可怎么处理呢?让天下人说自己气量小?将前明后裔赶尽杀绝?
康熙皇帝又玩起了多尔衮的那一套,拒不承认朱慈焕的真实身份。于是,清廷九卿在“审讯”之后奏报:“朱三供系崇祯第四子。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。又遵旨传唤明代年老太监,俱不认识。朱三名系假冒,朱三父子应凌迟处死。”
朱慈焕,不,王士元,你自己看,崇祯第四子早在崇祯十四年就已经亡故,而在明皇宫多年的老太监也都不认识你,你又如何说明自己是当年的皇子?显然你是个假的呀!那么,冒充前明皇子,惑乱民心,又欺骗当今皇上......
康熙杀意已定,断难挽回,这些连康熙自己都骗不了的证据,就把王士元老先生-朱慈焕全家送上了黄泉路,朱慈焕凌迟处死,他的六个儿子,连一个孙子,都被处决。
倾巢之下,焉有完卵?崇祯皇帝寄于复兴大明期望的三个儿子,在改朝换代之后,难逃厄运。
第一时间更新《江山龙脉传奇》最新章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