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、何为不识人心?朱棣再惊!(求数据)
“先生也提及了咱这些年来,屠戮的那些淮西勋贵。”
“虽然他们皆有罪证,但先生说咱却是不该借此牵连他人。”
“将那些建国有功的淮西勋贵杀尽,虽然进一步巩固了王权,但绝对是弊大于利。”
“只有用人相互制衡之道,才是上策。”
看到这里,姚广孝也是皱眉沉思。
他心中当然清楚,朱元璋不惜诛杀这些开国功臣的原因。
这与汉高祖刘邦诛杀开国功臣的目的一致,都是为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。
在朱元璋统治的洪武时期,政权稳固,就算他不杀开国功臣,开国功臣也难以掀起什么风浪。
若一切平稳渡过,淮西勋贵应该也不会被他杀绝。
但是太子朱标之死,就让朱元璋下定了杀完这群权臣的决心。
而这就是他的疑心重造成的。
那些被朱元璋屠杀的大臣,要么是战场之上叱咤风云的将领,要么是运筹帷幄的谋臣。
因为朱元璋费劲心力培养的朱标一死,皇权的更迭就出现了断代。
他担心自己一去世,这些人一旦团结起来,那么对于年幼的朱允炆来说,那将是一股极为可怕的力量。
这完全可以危机大明国运!
虽然这些人中不乏有着忠义之辈。
但朱元璋的疑心过重,为了避免出现哪怕是一丁点的意外,他只能果断地杀完这些功臣。
他就是要给朱允炆铺路,扫清一切障碍!
想到这里,姚广孝微微低眉。
伴君如伴虎,纵观千百年来,都有无数的例子证明了这句话的可信度。
如今朱棣立马就要称帝,而他这个第一谋士也应该早一点想清楚自己的位置才是。
而就在姚广孝思索之际,朱棣却是惊呼道:“这……这怎么可能!?”
姚广孝立马向着日记看去,就见上面写道,
“杀完这些权臣,先生却说咱不知放任方孝孺、齐泰、黄子澄等文人辅佐新君会如何。”
“虽然他们对于礼法、学识有着很深的见解,却没有实践的经验。”
“先生那时候跟咱说,百无一用是书生,这话是错的。”
“但这话用于那些只知道读圣贤书的人,这话又是对的。”
“而这,便是咱的不识人心。”
“唉,不过那些事情咱都已经做了,再想反悔也都来不及了。”
“不过老四你如果看到了这封信,那就印证了先生之言是对的,那方孝孺、齐泰等人讲学尚可,但在治国上确实是一帮庸才。”
看到这里,朱棣也是表示认可。
虽然方孝孺等人都是名传天下的大儒,大学者。
但是他们却都没有实际的管理国家、军队的经验。
先说那黄子澄。
齐泰就曾建议朱允炆将朱高炽、朱高煦、朱高燧三兄弟留在京师作为人质。
但那天真的黄子澄却认为应该把这三个人还给燕王,以麻痹燕王。
每每想到这里,朱棣内心就不禁嗤笑。
只能说这黄子澄把自己想的太简单了。
徐辉祖就曾向朱允炆说过,这三个人都有大才,如果放虎回山,后果难以想象。
但朱允炆在反复考虑之后,还是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。
朱棣也清楚,如若要是没有自己这三个儿子的帮助,这举事还真就没有了胜算。
再说那方孝孺。
他给朱允炆出的计划几乎没有一个是成功的。
在朱允炆登基后,方孝孺没有再专注于学问的研究,而是第一个跳出来干预军事事务。
朱棣第一次出兵南下时,方孝孺就断定无忧,认为朱棣是在自寻死路。
他说燕军区区不到三万人,而朝廷的百万大军聚集在一起,胜利只在一瞬间。
朱允炆就信了,真是一个敢说一个敢听。
朝廷军队最后大败而归,百万大军直接损失过半,精锐尽损。
最后就是那齐泰。
说实话,他的能力确实不错。
但是其直率的性子,却不适合去担任要职。
齐泰曾曾在朝堂之上直接站出来指责徐辉祖对朝廷不忠,与燕军勾结。
而这一切仅仅是他的推断。
同时方孝孺也附和着说派任何人去伐燕都可以,就徐辉祖不行。
朱允炆也全信了。
就这样,原本有着大将之才,对朝廷忠心耿耿的徐辉祖,最后也倒向了燕军这一边。
不得不说,有这三人的辅佐,朱允炆的失败是必然的。
他也不得不承认,整个靖难之役持续的这几年间。
第一时间更新《大明:入狱后,朱棣怒夷孝儒十族》最新章节。